D_1.jpg 

在「女人啟程 家國無界」的主題之下,今年女性影展的開幕片《塵埃的女兒》(Daughters of the Dust)與閉幕片《再見朝陽》(Half-Life)皆以「家」為主題,巧合的是兩部影片都是具有奇幻與神秘色彩的劇情作品,並同樣獲得日舞影展的肯定,標誌了女性影展在關注性別與社會議題之外,亦鼓勵女性導演蓬勃的創作力與電影美學上的成就。 

 

茱莉黛許與《塵埃的女兒》 

今年女性影展策劃了茱莉黛許(Julie Dash)的專題,並以其代表作《塵埃的女兒》作為開幕片。茱莉黛許是當代最重要的黑人女性導演之一,於2007年英國黑人女性影展獲得終身成就獎。黛許在紐約出生長大,是一個畢業紐約城市大學(CCNY)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學院派」導演,其非裔與女性身分,讓她的影像作品中充滿對歷史、種族、階級、性別議題的討論與關注。 


黛許說故事的功力深厚,擅長描寫黑人女性的情感,包括《另類情人節》(Funny Valentines)、《隱姓埋名》(Incognito)、《愛之頌》(Love Song)這三部「電視電影」都是相當具有主流電影水準的作品。《人權鬥士:羅莎派克》(The Rosa Parks Story)則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之母羅莎派克的傳記故事,影片不僅重現了羅莎派克在公車上遭遇不平等待遇的歷史事件,黛許在歌誦這位人權運動者之餘,更深刻刻劃了她的親情、愛情,以及面對自身與家庭安危時的矛盾心情。 


有別於上述影片,《塵埃的女兒》則是一部充滿「陰性書寫」的抒情詩形式作品。故事描寫美國東南沿海島嶼上的「皮森特家族」(Peazant,源於英文peasant,意指貧窮的農民)一個離別前夕的野餐聚會:女兒薇歐拉即將移居到美國大陸,老祖母娜娜則選擇留在島上。片中的每個角色都代表了這個文化身分複雜的民族裡不同的聲音:祖母娜娜代表了傳統,深信自然與神靈的力量,並認為固守家園才能維持家人的力量;薇歐拉則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希望藉著移居脫離貧困,為下一代尋求更穩定美好的生活;瑪莉,一個從古巴回來參加聚會的表親,更顯示了「遷移」這個抉擇的不確定性。影片顛覆傳統敘事,充滿魔幻寫實的風格,透過一個未出世孩子的第一人稱旁白,建構出這個家族的過去與未來。 

 

茱莉黛許深入研究美國東南部南卡羅來納州與喬治亞州沿海島嶼上維持傳統語言和習俗的非洲民族「古勒族」(Gullah)與「吉奇族」(Geechee),並以這群海島上的西非黑奴後裔為背景,撰寫出《塵埃的女兒》的劇本,影片中充滿著非洲傳統的語言、圖像與音樂元素。這是美國第一部非裔女導演搬上大螢幕進行商業院線放映的劇情長片,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將本片選入美國國家電影名冊(National Film Registry)中珍藏,褒揚其「兼具文化上、歷史上與美學上的重要性」,奠定了茱莉黛許在美國影史上的地位。

/吳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mw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