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家之前.在世界流浪 — 《達令》@ 2009女性影展
2009年女性影展的手冊上印了「女人 啟程 家國無界」這麼一段話,非常貼切本屆影展特別企劃的「返家之前.在世界流浪(Women in Diaspora: Journeys before Home)」專題。關鍵在於Diaspora(離散)這個有趣的名詞。
Diaspora(離散)可以追溯到西元前六世紀的猶太人「巴比倫囚虜」(Babylonian Captivity)歷史。根據Wiki資料,由於巴勒斯坦北方的巴比倫帝國征服了猶大國(Kingdom of Judah),
猶太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土,許多甚至被囚禁在巴比倫城淪為奴隸,直到波斯王居魯士(King Cyrus, 585 B.C-529
B.C)征服巴比倫帝國,流亡在外的猶太人才有機會返鄉,而部份依舊漂流在外的猶太人於是開始形成外來的、不歸屬的猶太聚落,即為Diaspora的由
來。猶太人的離散後來在遭到羅馬帝國入侵後,又發生了一次,Diaspora逐漸被擴大用來形容其他離開國土卻仍保留猶太宗教信仰與文化的外移人口的其他
猶太人。隨著時空流變,在全球化政經脈絡之下,Diaspora早已泛指所有身處他鄉異國卻仍保有傳統文化與宗教信仰的離散社群,可以是華人、可以是印度
人、也可能是黑人等等。
William Safran以「中心模式」為Diaspora歸結出六個特質:1.
由中心分散到至少兩個以上邊緣的離家歷史;2. 家鄉神話/記憶的保留;3. 在接待國的疏離與孤立的感受;4. 渴望返回祖先的理想家園;5.
持續支持家鄉;6.
以及因以上種種關係所透露的集體認同。上述近乎「理念」般的定義,因為受到後現代與全球化思潮的挑戰,而又引發所謂「家園」的多重中心性格(例如非洲黑奴
殖民史)等相關討論。「家園」漸漸跨越傳統而絕對的封閉定義,不再是Diaspora絕對的緣起或終端,升格成為一個流動、抽象、內在的中心意識,而實質性的「返回」動作也不再是全球離散社群必然、唯一的最終歸屬(學者James Clifford認為離散是程度的問題,實際上不可能精確清楚地被定義)。
事實上女性影展並非初次關注「離散」議題,曾在2007年女性影展放映的紀錄片《雲的那端》透過msn現象呈現創作者本身游移台法兩地所面臨的尷尬與無能為力,即是相當精彩的一例。甚至,如果將台灣Diaspora的定義擴張延伸,劇情片《歧路天堂》、金鐘獎最佳單元劇《娘惹滋味》、甫獲第31屆金穗獎肯定的紀錄片《再見越南.再見台灣》與《河內.雲林.胡志明》等對於台灣新住民女性的關懷,鄭文堂的《夢幻部落》、陳文彬的《泰雅千年》及《千年》(甚至是關於此一計畫making of的紀錄片《走過千年》)不約而同以原住民的離散、遷徙作為創作核心,林志儒(《牆之魘》導演)的金鐘獎最佳單元劇《肉身蛾》處理的客籍女性離散悲歌,虞戡平、萬仁、王童橫跨1980-1990年代數部作品針對台灣外省、本省女性的離散論述,再加上改編自白先勇原著的電影、電視作品中所透露的1949後的外省人「流亡」心路歷程……,以上所述或可視為本土創作者為「台式Diaspora」尋找定義、追求出口的精彩證明。
當然Diaspora論述並非永遠必須圍繞國族主義、國家認同打轉,無論猶太Diaspora、台灣Diaspora皆然。對於離散者的認識,除了回首他(她)們的生命歷程,關切他們所存在的社會家族脈絡,其實可以是更為內化、專注、個體性的,可以是強調身體、感知、日常生活細節、拒絕族群類型化,可以研究他(她)們在「旅途」中的「流動」狀態,可以探測過程中個人世界觀的內在核心移轉、挖掘渴望「返鄉」(有時是「團聚」、或是「重建」)那種強烈的情緒與心理結構的 ——從他(她)們的過去、現在、再到未來。而這樣散發著時序性脈動的永恆主題,在本屆女性影展我最喜歡的電影《達令》中被傳達得淋漓盡致。
《達
令》從故事的主人翁凱瑟琳肥胖身形所造就的不愉快童年記憶開始講起,她歷經了兄長的自殺與弟弟的意外死亡,父母親的高壓統治令她亟欲飛離農莊生活,於是她
選擇了最簡單卻也最隨便冒險的方式,跳上家門前來來去去的卡車……。這部女性電影無論劇情節奏還是「離散」主題有點令我想起鄭有傑的《陽陽》。如果說《陽陽》在故事尾聲借助一場尋父戲中戲,達成了陽陽在心境狀態、愛情狀態、事業狀態與血緣狀態上的「四重返家」;那麼《達令》無疑是更為殘酷而寫實的。身兼編導的Christine Carrière鉅細靡遺地記錄了凱瑟琳離家後的心理狀態,她心靈上默默承受丈夫的公然出軌、生理上又必須忍受丈夫對於自己身體的種種「擺佈」(性方面的發洩、家庭暴力、不斷懷孕生育),她那超乎常理的逆來順受顯然源於她自小對於自組家庭的強烈渴望……。Christine Carrière先是將凱瑟琳被迫「二度離家」之際,那內在「全.然.崩.毀」的悲劇感與絕望心緒震撼性地視覺化,而後再注入一股不容懷疑的滾燙的堅定信念,向全世界宣告這回絕非如年少時那般衝動的貿然逃離,凱瑟琳自覺這次的離家其實是為了儲存「重新返家」的所有能量。
「達
令」是凱瑟琳的小名,同時也隱隱投射出凱瑟琳夢想著的憧憬著的簡單與美麗。Christine
Carrière以一種跳躍的文學性敘事將凱瑟琳的前半生壓縮在短短一小時半以內,無比細膩、真誠、令人感同身受;Marina
Foïs全盤投入卻又極為節制的動人詮釋,令凱瑟琳此角在銀幕上泛出一股冷靜果決的堅毅,還有尊嚴,成績直逼同樣談論家暴的西班牙哥雅獎作品《不看你的眼》。
本屆女性影展「返家之前.在世界流浪」專題共計收錄十部作品,類型包羅萬象,特別推薦以美國亞裔家庭為背景的《再見朝陽》,此片融合動畫與真人演出,外在形式與內在情感俱佳。另外,焦點導演茱莉黛許的作品同樣觸及「離散」主題 —— 以黑人的方式,機會非常難得(開幕片《塵埃的女兒》影像富含魔幻詩意),同樣不該錯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