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產紀錄片[藝霞年代]

藝霞年代_薛常慧導演.jpg 

藝霞年代,是我今年看到最感動的紀錄片之一,跨越半世紀的禮讚,幾乎被淹沒的本島經典文化歷史,在這裡點滴巡迴,不能不讓人熱淚盈眶,尤其是看到接棒新生代的延續,更教人熱血胸湧。

 

薛常慧 : http://saltie.netfirms.com/workdata/000002.html
薛常慧的伊朗腳蹤 : http://www.cloudgate.org.tw/wanderer/2008_story006.html
藝霞春秋 : http://tw.myblog.yahoo.com/ru521117/article?mid=7256&prev=-1&next=6783
 

用晚唐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來形容今年熱門台產紀錄片[藝霞年代],非常貼切。1960-1980年間紅遍全台各大城市的《藝霞歌舞團》,曾受邀至亞洲區華人活躍的城市公演,並在 1970年九月到香港連續公演五個月,創下四百萬元港幣的票房記錄,至今仍有香港粉絲熱談當年追星到台灣的盛況。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栽培過十三期藝人的《藝霞歌舞團》,在台柱相繼殞落,又因去皇民 化的演出受限制,[台灣寶塚]的歌舞表演之名,反成包袱,即便是正規經營又制度化地培訓演員,仍因坊間雜亂的歌舞團等同於脫衣舞和牛肉場,良莠不齊地被汙 名化,兩相夾殺之下,老闆的喪禮,也成為《藝霞歌舞團》歇業的落幕曲牌。

 

1970年出生的導演薛常慧,在朋友的藝術博士論文裡,發現了這段史蹟,懊惱自己生不逢時,沒機會親眼目睹藝霞當年的風華,扼腕之餘,動念鼓舞每年仍給已84歲的蔡寶玉團長慶生的百餘位團員們出山,重現往日精彩片段。

 

薛常慧認為《藝霞歌舞團》的年代,正好是台灣經濟起飛的興衰發展史,時間點巧妙地契 合,紀錄藝霞,等同於典藏台灣的文化史蹟,便三顧茅廬,花了一年多時間,讓年逾知天命的幾位當年紅星出馬,找到高雄中華藝術學校支援學生,重新傳授培訓新 生代團員,成就一場世代對話的花樣年華。

 

《藝霞歌舞團》幾乎是唯一只有女性團員的歌舞團,當年為了管理方便,團規嚴厲,女扮男 裝甚至成為時尚。薛常慧在訪談老一代團員的過程中,發現這種純女性的表演方式,跨越年代光譜廣泛,給自己的生命經驗帶來巨大的啟蒙,尤其是這群女性的豁達 生命觀,帶給導演非常愉快的互動饗宴。

 

原本自稱寶刀已老的團員們,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彷彿找回了生命泉源,個個生龍活虎 起來,雄心壯志再起,籌畫著來年展現更壯觀的摺子戲碼,一一恢復往日曲牌,早已阮囊羞澀的薛常慧導演為圓滿自己看場真正好戲的好奇,將用這部紀錄片的全部 票房收入,讓《藝霞歌舞團》再次走上舞台。

 

聽得我當場傻眼,只能說,薛常慧瘋了。

 

這好像是紀錄片工作者的特質,幾乎個個都瘋得忘記今夕何夕。

 

引用自:陈念萱的博客_凤凰博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mwf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